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我们这一大科是讲到“示不生灭为本修因妙三观门”,也就是正式讲到本经的修学方法。按照佛陀讲经的惯例,在讲正修之前都是先讲道前基础。本经的道前基础有两个,第一个就是我们要审观因地的发心。就是我们在刚开始修学佛法之前,我们要知道我们因地是依止什么来安住的。或者说,我们要了解到我们的目标是什么。那么,为什么要去审察因地发心呢?佛陀说,我们因地发心跟我们最后的果地觉是有一种相应的关系。这当中,本经把因地发心分成两大类:第一个是生灭心,第二个是不生灭心。那么什么是生灭心呢?简单地讲就是依止五阴的果报之法而发心的。比方说,你为了要成就庄严的色身、为了成就美好的感受,乃至于美好的想象等等而发心。凡是依止五阴的果报之法而发心的,这种生灭心是不能成就不生灭的果报的。所以,它这个地方就是要离开五阴的果报,而安住在一种不生不灭的本性。比方说,我们刚开始在发心的时候,我们会发愿说:“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我们会依止众生而发心,依止佛道而发心。但是要以本经的思想来检验的话,其实这个都是依止事相的,因为你看到众生的五阴身心很苦而发心,看到佛道的五阴身心很安乐而发心,这都是一种对立的思考,是生灭心的。所以我们最终一定要提升到: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烦恼誓愿断,自性法门誓愿学,自性佛道誓愿成。就是说,众生是我们一念心性所显现的众生,佛道也是我们一念心性所显现的佛道。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所谓的称性起修,你必须要站在一念心性的角度来发动你的菩萨道。印光大师常说:“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我们整个修学的目的,只是在开显我们自性的功德,依止一念心性而起修。所以,我们在做三皈依的第一皈依,“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那么什么叫发无上心呢?就是发起你一念心性这个不生不灭的心,这个就是无上心。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一定要依止理性而发心,不能依止事相,因为事相是一个生灭法。不管是众生,不管是佛道,都是事相。所以,我们在刚开始的时候,因地的发心一定是要先确认的。第二个道前基础,就是讲到我们应该审详烦恼的根本。当我们的心开始要趋向佛道、趋向涅盘的时候,第一个很现实的就是对治烦恼。断恶修善,一定是先断恶,才能够修善。这个地方,佛陀一再地提醒我们说,你要知道烦恼的根本在哪里。这个“根本”的意思就是,烦恼平常是在哪里活动的?它的处所在哪里?按本经的说法,六根是对治烦恼最好的方法,这个角度最佳。你从六根切入对烦恼是最好对治的。为什么呢?因为六根刚好夹在六尘跟六识的中间,它对外攀缘六尘,对内牵动六识,所以我们讲“六为贼媒,自劫家宝”。你说你直接从六识对治烦恼,很难!因为烦恼一旦变成六识,它的变化就很大。只要这个烦恼到了心识,到了了别功能的时候,你很难对治它。所以佛陀告诉我们舍识用根,就是你对治烦恼要抢第一时间,它还在六根的时候,它还在明了的时候,你就要小心了。我们治病的道理也是一样,小病的时候你就要治。烦恼在六根开始酝酿的时候,这个就是你对治的处所。这是本经一个很重要的思考。唯识学的对治,都是到了第六意识的活动以后才对治的。《楞严经》是认为这样都太慢了,这样对治烦恼太慢了。在整个发业、润生烦恼当中,是“谁作谁受”?是谁来造作这些罪业,又是谁来领纳这些果报?佛陀的意思就是六根,因为它的位置特别的殊胜。我们对治烦恼抢第一时间,在六根的地方你就要小心,六根门头。因为它是通内通外,通于外面的六尘,也通于里面的六识,所以这个六根等于是我们对治烦恼的最好处所。所以,两个道前基础,一个是理,一个事。理性是讲到安住的问题、发心的问题;事相就讲到对治的问题、处所的问题。这个是我们在修首楞严王三昧之前两个要注意的:第一个是安住的问题,第二个是对治的问题。巳二、别示分六:午一、明眼根相;午二、明耳根相;午三、明鼻根相;午四、明舌根相;午五、明身根相;午六、明意根相前面把对治烦恼的处所,所谓的六根门头,已经确认,那么佛陀就必须要引导我们对六根有所认识。佛陀讲经是由粗而细,先确定六根是我们的一个对治的地方。那么六根到底是什么相貌呢?佛陀这以下就详细地说明,带我们进入到六根的世界。这当中有六段:一,明眼根相;二,明耳根相;三,明鼻根相;四,明舌根相;五,明身根相;六,明意根相。其实,当我们安住在一念心性的时候,开始修空假中三观,这三观所照了的所缘境,其实就在六根照了。那么,我们对六根的相貌应该有所了解。,!看午一的“明眼根相”,明眼根的功德相,说明眼根产生的功能相状。如眼观见,后暗前明,前方全明,后方全暗,左右旁观三分之二,统论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无德,当知眼唯八百功德。在六根当中,首先我们讲到眼根。眼根有明了色尘的作用,也能够带动眼识的分别。身为眼根,到底它有什么功能呢?“如眼观见,后暗前明。”如同眼根,它的功能是观见一切的万法。那么它在观见万法的过程当中是什么情况呢?是“后暗前明”,就是它后方是看不到的,这个“暗”就是看不见,前方是看得见的。它只能够往前看,不能往后看。这是一个简略的说明。那么到底眼根在观见万物的时候是什么情况?这以下详细地说明。“前方全明,后方全暗,左右旁观三分之二。”假设这个物质,这个万物是在眼根的前面,那么眼根是可以完全看得清楚的;如果这个物质是在眼根的后方,那么就变成全暗了,完全看不到。前后的情况是,一个是全明,一个全暗。如果这个物质是放在左右呢?是“左右旁观三分之二”。佛陀意思就是,我们眼睛在看左边是以中线为准,往左边是一百二十度,往右边也能够看一百二十度,加起来变成二百四十度。所以,我们整个圆周的三百六十度,眼睛看得到的范围是二百四十度,总而言之,是统摄了整个圆周的三分之二的功德。所以作一个总结,“统论所作”,我们作一个拢总的说明。眼根见物,功德是不完全的,因为它“三分言功,一分无德”,它只有三分之二的功德。所以眼根在见物的功德,在一千二百功德当中,是只占了八百功德,占了三分之二。这个地方我们作一个说明。我们刚刚讲到六根是对治的地方,但是佛陀的意思就是还要再拣别,因为六根太广了。你不能说,欸,我现在是注意观照眼根,明天观照耳根。不可以这样子,一定要一门深入。一门深入,就好像说我们在挖井。你不能够说,我今天在东边挖一个井,明天在西边挖一个井,后天再在南边挖一个井,那么你一辈子都挖不到水。你应该集中所有的精神体力在一个地方去挖,才能够很快地挖到水。那也就是说,在六根当中你要确定,到底你的空假中三观的智慧是要去观察哪一根,而这一根要具足圆满的功德,所谓的具足“圆通常”。身为一个《楞严经》的所观境,这个六根的所观境,它的空间必须要圆通的,圆满周遍的,不能有所欠缺;在时间上要“常”,它要恒常相续,不能有间断。看这个意思,眼根是不具足这种圆通常的效果。所以眼根在本经当中是不列为所观境,把眼根给放弃掉。我们的烦恼是在六根活动,但是你只要把一根的烦恼消灭了(它这烦恼是相通的,你把耳根的烦恼消灭了),其他根的烦恼也就消灭了,所以你只要对治一根的烦恼就好。午二,明耳根的功能相状。如耳周听,十方无遗,动若迩遥,静无边际,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我们看耳根的功能适不适合当所观境。“如耳周听”,耳根的功能是周遍圆满的。这怎么知道呢?这以下提出三点:十方无遗、动若迩遥、静无边际,刚好配“圆、通、常”。耳根在听闻的过程当中是圆的,因为它对整个十方而来的声音,都能够同时地听闻而没有遗漏。你看,从东边来的音声,从西边来的音声,我们任何方向来的音声都能够同时听闻,没有任何遗漏。所以,耳根在听的过程当中具足“圆”的功能。“动若迩遥”,这是讲“通”,远近皆闻。前面是讲方向,这个地方讲距离。说我们听的功能,这个声音虽然有远近的差别,有的比较近,有的比较远,但是耳根都能够听得清清楚楚。不管近,不管远,都能无障碍,所以叫作通。“静无边际”,前面两个是约着动态的声音来说的,这里是约着静态的无声。比方说,在静态无声当中,我们可以听到无边无际的寂静的声音,而且是相续的、没有间断的。这个地方讲“常”,能够恒常相续,一切时有。所以我们总结,“当知耳根圆满具足一千二百功德”。在整个六根当中,最殊胜的有两个,一个是耳根,一个是意根。这两个怎么差别,我们再说明。从耳根的角度,第一个,它空间上是没有障碍,圆通。不管东西南北,不管远近,它都能够清楚的听了。第二个,它时间能够恒常相续。耳根的功能,它不间断,它不休息的。所以你看印光大师《文钞》,他说,我们为什么要用耳朵来听佛号声?我们为什么不用眼睛来看佛像?因为,你眼睛看佛像你是没办法相续,你看一个小时就很累很累,这个眼根的功能不是一个很好的功能。但是耳根它这功能特别强,它不用休息。你看我们身体,身根动一两个小时就很累了,耳朵你从白天听到晚上,印光大师说,不但摄心,又特别养神。你耳根用了十几个小时你不会累,它这个根很奇怪,它不疲惫。所以,身为一个耳根,作为所观境,你不断去观它的时候,它能够产生相续。相续的意思就是容易成就三昧,心于所缘专一安住,心于所缘相续安住,它有这种“常”的功能。,!所以看得出来,在六根当中,耳根——当然这个是约着娑婆世界,其他世界我们就不谈了。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的确是很好用的。要返妄归真,这个耳根它是具足圆通常。“午二”是说明,耳根的功德相是圆满的。看第三,明鼻根的功德相状。如鼻嗅闻,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阙中交,验于鼻根,三分阙一,当知鼻唯八百功德。那么这个鼻根的功能是什么呢?是嗅闻。它能够嗅闻种种的香臭的香尘。它在嗅闻过程当中,是通于出息跟入息的,所以它是“有出有入”,出者取香,入者闻香。当它出的时候,是去取这个香的所缘境;当它吸进来的时候,就开始闻香。但这当中有一个问题,就是“而阙中交”。这个“中交”就是说,在出息跟入息中间有一个暂停的时间,而在暂停当中它就不能产生嗅闻的功能,这功能要暂停一下。所以我们考验鼻根的功能,是“三分阙一”,只有得到三分之二。因为它在进出的时候,是有中间的地方休息,所以只有三分之二,八百功德。所以,身为鼻根,它的功能不能相续,因此三昧难成。你如果说以鼻根来当所观境,一天到晚在那边等烦恼,等了半天你很难成就,因为你这个所观境找错了。后面会说,你找错了所观境,是日劫相倍。同样的用功,你那个烦恼对治的处所错误,你修一劫的时间,人家修一天,跟你功德一样。所以,选择一个圆通的本根是相当重要。第四,明舌根相,舌根的功能相。如舌宣扬,尽诸世间出世间智,言有方分,理无穷尽,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舌根的功能,这个地方讲到“宣扬”,它能够做种种的宣说跟扬化。它宣说什么事情呢?“尽诸世间出世间智。”它能够穷尽地表达一切世间的智慧,所谓世俗谛的智慧,讲到一切的善恶的因果的道理,以及整个出世间的智慧,就讲到胜义谛,讲到不生不灭的我空法空的真如理。它在宣扬的过程当中,“言有方分,理无穷尽”。虽然在言词的表达上是有时间限制的,比方说我们一堂课是四十五分钟乃至于九十分钟,时间到了就要下课,但是它所诠释的道理却是无穷无尽的。我们顺着这个道理去思惟,就能够得到无穷无尽的道在心中生起。所以这个舌根的宣扬是具足一千二百功德。那么这段经文它的意思,表面上好像,哦,那这样子舌根的功德是很不错,一千二百功德!但是你看蕅益大师的注解,你就知道这个地方有差别。他说舌根的功能其实是有两种:一者知味,二者宣扬。我们一般也不可能经常宣扬。他说知味是粗劣的,宣扬是殊胜的。这个地方,但举宣扬,而没有列出知味,所以这个地方只是就着宣扬这一部分。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舌根是用来辨别滋味,所以它的功能变得比较粗劣。午五、明身根相如身觉触,识于违顺,合时能觉,离中不知,离一合双,验于身根,三分阙一,当知身唯八百功德。身根就是我们这个身体。身根有什么功能呢?它“觉触”,它能够觉知一切的冷热涩滑的触尘。在整个觉知的功能当中,它是“识于违顺”,能够在当中了知是如意跟不如意的境界。这个“违”就是不如意,“顺”就是如意。比方说在夏天,我们如果身体接触太阳,就知道这是一个违背的、不如意的境;但是我们要在冬天遇到太阳,就觉得太阳是如意的,是一个顺的境。所以这个身根,它就是能够产生违顺的判断。“合时能觉,离中不知。”它在整个觉知的功能当中,当这个触尘跟身根要相合的时候,它就能够产生觉知违顺的功能。但“离中不知”,如果这个触尘跟身根是相分离的时候,这个身根就不能产生觉知了。它一定要合在一起,所以它的功能是“离一合双”。这个我们讲一下,什么叫“离一合双”?“离一”就是当外境跟身体分开的时候,这个叫作“离”。这种“离”是“一种”情况,这种功能就不能显现。当外境跟身根相离的时候,这样的“一种”情况,它的觉知功能就丧失掉,没办法判断。“合双”,是外境跟身根相合的时候,它能够产生“两种”判断,它能够判断它是顺的境或者是违的境。所以,合起来的时候它能够判断顺违两种差别的境界。所以在整个身根功能当中,它是“三分缺一”,因为它离的时候不知,但是合起来的时候知道两个,知道顺、知道违,所以它具足三分之二的“八百功德”。也就是说,身根功能也不具足,也不能当作空假中三观的所缘境。午六、明意根相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唯圣与凡,无不包容,尽其涯际,当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意根是什么功德呢?默容。因为内心是不能讲话的,它能够默默地去容纳一切善恶的诸法。比方说,我们看到一个人或一件事,我们嘴巴并没有说话,但是心中对这一切法却能够产生了了的分明,这个就是一种“默容”,它能够默默地去容纳、去了知一切善恶诸法。,!那么它了知的到底是什么样的法呢?这当中包括了“十方”(这个是讲空间)、“三世”(这个讲过去、现在、未来,讲时间),“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它能够了知世间的这些杂染诸法,也能够了解世间的清净诸法。这个是约法来说。前面是约空间、约时间,这个约法。“唯圣与凡”,这个约人。我们也可以去了解圣人种种的功德相,也可以了解到凡夫种种的果报之法。总而言之,整个十法界的染净诸法、依正二报,都能够包容在一念心中,而穷尽一切的诸法,没有欠缺。所以我们意根是圆满一千二百功德。其实,这个地方的意根主要还是讲第六意识。我们撇开本经的内涵不谈,佛陀在几乎所有的大乘经典赞叹的就是第六意根,就是这个第六意识。你看印光大师说是“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所有一切法是从它发动出来,所有一切法还是回归到这一念心。天台宗在修止观的时候,它的所观境,它的空假中三观,其实主要是观现前一念心性,就是这个第六意识。它的理由是什么呢?它认为观第六意识有很多好处,因为它能够通前通后、通上通下。我们解释一下。天台宗认为法有上下的差别。你看佛法界很殊胜,佛的功德法界很高;六凡法界是很广大,你看各有各的因缘,有些人造什么业,到什么果报去了。佛法界很高,众生法界很广,那你怎么办呢?天台宗说,在佛法界跟众生法界当中,有一个贯穿佛法界跟众生法界的,就是心法,因为它通于佛,通于法,通于众生。你一念迷它就是众生法界,你一念的悟就是佛法界。所以在空间上你观一念心,你就知道你是跟什么法界相应,通上通下。通左通右是讲时间。你看我们生命有过去、现在、未来,那你怎么知道前生的你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前生的你就是保存在你一念心中,我们讲所有走过的路都留下痕迹。我们这一念心是怎么来的?从唯识的角度就是熏习、累积,就是过去、过去、过去……有很多很多的过去就累积成现在。诸法因缘生,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你过去经历了很多事情,造了很多事情,全部累积起来,就是你这一念心。你说,欸,我为什么看到佛就想拜?事出必有因,你以前有拜过。所以,内心的功能都是由你过去的造作累积下来的。所以你要了解你过去,欲知前世因,你观察你这一念心,哦,我前生哪一方面的业造的特别多,你大概清楚了。所以,了解前生,你看你的心,因为你这一念心经历过前生,它去过前生嘛。我们从前生跑到今生的时候,色身是死掉了,但是心识是通过来的,心识是没有所谓死亡,它能够超越死亡。所以天台宗说,你观这一念心可以知道你的过去,你看你的想法你也可以知道你将往哪里而去,你也可以知道你的未来。所以它通左通右。观这一念心,可以知道过去、现在、未来,可以知道佛法界,可以知道众生法界,所以天台宗安立了现前一念心性具足三千性相百界千如,就在一念心中。它说,这么多法,你一辈子学不完。佛法界太高,众生法界太广;过去不可知,未来还没有出现,但是你掌握你这一念心,全部都知道。那这样子讲的话,为什么本经不以一念心性为所观境呢?这个地方就值得我们去探讨。我们说明一下。其实从娑婆世界的众生来说,六根当中耳根跟意根两根都特别好,但这两个有所不同。你看要讲《楞严经》,它是以耳根为入门;《法华经》就不同了,《法华经》的称性起修,它是以第六意识,它不讲耳根了。也就是说,因为《楞严经》的重点在于摄用归体,把心带回家(我们后面二十五圆通会说),它的重点在于从假入空,返妄归真。当我们的心从生灭的心到不生灭的心,这个过程,从耳根这个门是最容易进去;但是当我们的心要出来的时候,要称性起修、广学方便的时候,那你要从意根出来。从耳根进去,从意根出来。你看天台宗它讲到成佛的方便,它是从第六意识出动。所以,我们这一念心性跟外在的宇宙万法是两个门,是从耳根入门,从意根出门。你看,你要能够行菩萨道,你很难从耳根行菩萨道,但是你要专注,耳根特别容易专注。你看我只要听一个声音,所有的东西我都不会在意,都不会在乎了。你听一个法师说法,你眼睛大概就不会看东西了,第六意识也不会想东西,就是那个耳根它容易摄心。你听到一个音乐,听到一个声音,你就很容易被它吸引,然后其他根的功能就自然慢慢凋零。这个耳根的功能就这样子,它很容易把心摄住。所以从破妄显真的角度,耳根扮演重要角色。但是从积功累德的角度,第六意根扮演殊胜的角色。这就是为什么在《楞严经》取耳根为圆通的本根,但到法华会上它是以一念心性为所观境,因为《楞严经》偏重在从假入空,《法华经》偏重在从空出假,它们两个目标不一样。这一点大家要好好地去体会。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总而言之,佛陀讲出了六根的差别功德,他是有用意的。他的正式用意,在下一段佛陀会讲出来。丑二、正劝详择降伏合知解喻分二:寅一、劝简略明;寅二、因疑广示佛陀讲这个六根的功德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这以下正式地劝勉我们,有志于修学首楞严王三昧之前,你要详细地去拣择圆通本根,来降伏我们的烦恼根本,来合所谓的知解的譬喻。前面佛陀说,六根门头当中打的结,你要解开之前,要知道怎么解开,从哪里地方解开是最快。比如说这个绳子打了六个结,它这个结很奇怪,你打开一个结,其他五个结都打开了。那问题是先从哪里下手呢?这就是佛陀告诉我们的,要找到一个圆通本根。这个地方分两段:第一个,劝简略明;第二个,因疑广示。寅一、劝简略明先作一个简略的说明,来劝勉我们要拣别六根的差别功德,你应该拣别一下。不是说随便选择,要智慧拣别。我们看,这当中有三小段。看第一段“校量功德”。阿难!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当验此等六受用根,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圆满?若能于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得循圆通,与不圆根日劫相倍。这以下正式地校量六根的功德。佛陀先讲出修学的目标,说,从本经的角度,我们现今希望要逆转生死的欲流。因为六根向外攀缘是我们习惯性的动作,我们去攀缘色声香味触法,造了很多的贪瞋痴的欲望,这个叫作顺流,就是随顺我们心情。现在要逆转,逆转就等于是“返穷流根”。“返”就是回光返照、正念真如;“穷”就是来穷尽流根(流根就是一切烦恼的根源),而到达内心真如的不生不灭的理地。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选择六根,它的先决条件是在逆生死流而到不生灭地,是以这个角度来选择。不是要你从空出假、广度众生、积集资粮,不是这个角度,是返妄归真的角度。先按定这个目标。所以我们应当要去考验,在此等六受用根……这个六根为什么叫六受用根?因为六根有受用六尘的作用。那么到底这当中怎么判断六根?有三个条件:第一个是合离,第二个是深浅,第三个是圆通不圆通。这个“合离”就是说,六根在了别六尘的过程当中,是有合中知跟离中知的差别。合,就是外境跟六根要相合才能够产生了别。比方说鼻根,比方说舌根,比方说身根,鼻舌身三根是要“合中知”。外境要跟身根相合才能够产生了知,所以这个障缘比较多,因缘比较难具足。鼻、舌、身三根要舍弃,因为它是“合”,所以难修,因为因缘具足的时间少。“离中知”是眼根、耳根跟意根,眼、耳、意三根是“离中知”,它因缘具足的时间多,所以容易修学。首先就去除了鼻、舌、身三根,先把这三根去掉,再慢慢拣别进去。第二个,深浅的问题。在眼根、耳根跟意根当中,这个“深”就是深隐难修,它很难了解,你很难掌控。比方说意根,你看第六意识变化很厉害,你昨天明明是这样想,今天又改变,变来变去的。从返妄归真、逆生死流的角度,你很难掌控它,所以这个就很难修了,因为它变化性太强。反过来,眼根跟耳根没什么变化,它昨天是这样,今天也是这样,浅显易修,它比较浅,变化性比较没那么多,容易掌控。所以,在深浅这两个角度来判定,又拣别了意根,因为它深隐难修。把意根减掉,就剩下眼根跟耳根。眼耳二根最后又选择,“谁为圆通,谁不圆满”。在眼根跟耳根当中,哪一根的功能是圆通常的,哪一根是不圆通常?我们知道,眼根,第一个,你后面看不到,所以空间上有障碍。你看到前面,看到左右两边,看不到后面。第二个,眼根你也不能常常用它,你常常用它,眼睛会疲惫,它会休息,会中断。但是耳根就没有这个问题。耳根三百六十度都能够听得清清楚楚,你白天用它来听佛号,晚上用它来听佛号,完全没有障碍,它不会疲惫。所以,从圆通跟不圆通的角度,在逆生死流的角度,耳根就变成了一个最好的。它是经过合离、经过浅深、经过圆通跟不圆通三个角度来判定,耳根最殊胜。那么,假若我们在这个六根的合离、浅深、圆通跟不圆通的角度来判定,而选择圆通的本根,依止圆通本根当作我们的所观境来生起空假中三观,来逆转无始的这个所谓的“织妄业流”(这个“织”就是,所有的烦恼都是由妄心跟妄境所编织而成,是色心二法的和合),如果能够遵循圆通本根来起修,跟遵循不圆通的根来起修,是日劫相倍,你修一天的功德,超过人家修一劫。事相上还是有差别。我们再看下一段“拣择圆通”。我今备显六湛圆明,本所功德,数量如是。随汝详择其可入者,吾当发明令汝增进。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前面是把选择六根的判定方法——合离、浅深、圆通不圆通标出来,这以下佛陀正式要我们去选择。说我已经完备地显示这个六根湛然的理性,六根之性都是圆满的。讲到理性都是圆满,但是讲到事相,它的“本所功德”,那就有差别了。那个差别的相貌数量,正如前段的经文所宣说的。修首楞严王三昧我们应该好好地、详细地拣择这个“可入者”,就是修行的一个下手处所。你选择了下手处所,我再告诉你要怎么去修。就是你要跟这个贼打仗,到底我们是在哪里打仗,先把处所找好再来准备工具。因为你这个处所选择的对不对很关键。你选择对了,你很轻松,又很愉快,效果又很好;你处所选错了,你修了半天却很难进步。所以这个地方佛陀说,先把处所找出来,我再告诉你怎么修行。我们看最后一段“入一解六”。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圆自在慧,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这个地方就解释说,如果就着十方如来在因地起修的时候,十方如来在因地起修都是成就初地以上的自在的智慧,也就是证得了我空法空的真如,至少是圆教初住以上,所以他法法圆融。在十八界当中也不一定要六根,他选择六尘也可以,选择六识也可以。在十八界当中每一个法都可以当作下手处,就能够成就圆满无上菩提。这当中没有所谓的优劣的差别,因为初地以上的菩萨已经证得了法空的一部分的功德。但是阿难尊者跟我们凡夫,和十方如来不同。我们生死凡夫还没有入了圆教初住以上,我们根机是下劣的,我们法执犹在,未能成就圆满自在的二空的智慧。所以我们就必须要去了解,佛陀也必须要去宣扬六根的差别,使令我们在六根当中去选择圆通本根,去一门深入。只要在一根当中回光返照、破除虚妄,那么其他的六根都能够圆满清净。六根是有相通性的,你一根把烦恼破坏了,其他五根的烦恼都破坏。这个观念,我们下一堂课再作一个补充说明。:()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
性格嚣张的林飞扬走马上任镇委书记当天就得罪了顶头上司,让大领导颜面无存,差点被就地免职,且看这个嚣张到骨子里的家伙如何凭借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勇闯重重危机,智破层层陷阱,在官场上混得风生水起,扶摇直上…...
天才中医凌游,在大学毕业后为逝世的爷爷回村守孝三年,并且继承了爷爷生前经营的医馆三七堂。可突然有一天,一群大人物的到来,让他的人生出现了转折,本想一生行医的他,在经历了一些现实的打击之后,他明白了下医医人,上医医国的道理,为了救治更多的人,从而毅然决然的走向了官场,游走在政军商等各种圈子。从赤脚郎中,到执政一方,从懵懂青涩,到老成练达,看凌游如何达成他心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官场,是利益的牢笼胜利者,在人间炼狱失败者,在人间监狱。爱与恨,恩与怨,熙熙攘攘,皆为利往...
官场如战场,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可陆浩时刻谨记,做官就要做个好官,要有两颗心,一颗善心,一颗责任心。且看陆浩一个最偏远乡镇的基层公务员,如何在没有硝烟的权利游戏里一路绿灯,两袖清风,不畏权贵,官运亨通。...
简介我叫江羽,本想一直留在山上陪着我的绝色师父,却被师父赶去祸害未婚妻了。而且多少?九份婚书!?...
周胜利大学毕业后,因接收单位人事处长的一次失误延误了时机,被分配到偏远乡镇农技站。他立志做一名助力农民群众致富的农业技术人员,却因为一系列的变故误打误撞进入了仕途,调岗离任,明升暗降,一路沉浮,直至权力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