拇指阅读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一讲(第1页)

我们从今天开始正式解释《楞严经》的经文。《楞严经》的修学重点,就是引导我们修学首楞严王三昧。这个首楞严王三昧,到底它的修学过程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我们作一个简单的说明。天台智者大师把整个修学分成两个部分:第一个叫作缘修,第二个是真修。我们刚开始修学的时候,是仰仗外在的一个清净的因缘来修学,这个叫作缘修。比如说我们今天拜佛,我们心中要攀缘佛像;我们念佛,我们心中必需有一个佛号。假借三宝的因缘,来产生一种正念的力量,这种力量是从外面而来的。当这个外在的清净因缘消失的时候,我们的正念也消失掉了。所以缘修的特色,是依法门来摄心——能念的心跟所念的法,是以法门为主导,以法来主导我们的正念。智者大师称这个叫作缘修。第二种叫作真修。这个真修,就是你刚开始修学的时候,就要找到你内心的一个真实的本性,找到你真实的心,依止那个真实的心发动出来,来修一切法门。真修的特色是以心来主导万法,你这个心是根本,我们讲一心而产生万行。当然这个关键点就是你要找到你真实的心性,这个叫真修。首楞严王三昧就是一个真修,它引导我们首先把心带回家,找到我们真实的心,从我们的真实心里面,来发动我们的自利利他的功德,所谓的“销我亿劫颠倒想”,乃至于广度一切众生,依止这一念清净的心发动出来,来完成我们自利利他的功德。这个就是真修。所以首楞严王三昧跟一般的三昧不同。一般的三昧它只是从表面上来对治烦恼:多贪众生不净观——你贪欲很重,用不净观来对治;多瞋众生慈悲观——用慈悲观来对治瞋心。但是我们一直没有找到这个烦恼的根源在哪里,我们没办法找到。我们只能够在烦恼的表面上来对治它,来折损它的势力。但是它的根源还在。所以我们经常觉得:好像今天对治了烦恼,明天又生起,春风吹又生。这个主要原因就是,我们一直没有找到烦恼的根源。《楞严经》的特色,就是找到整个烦恼的根源,然后从根本上把它拔除。所以古人说是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楞严经》就是使令我们真的是明心见性,开悟了,找到我们清净的本性,从那个地方发动我们所有的行门。这个是它的特色。这样的修学有什么好处呢?“首楞严王三昧”翻成中文就叫作“一切事究竟坚固”,它能够使令这个功德“究竟”,也就是说,同样的拜佛、念佛,你从内心的真实心发动以后,你的功德更加圆满,而不是片断的。第二个,“坚固”你所修的功德不可破坏——不为内在的烦恼所破坏,不为外在的魔境所破坏。所以首楞严王三昧它所表现出来的,你同样还是去拜佛,你同样还是去念佛,但是你安住在首楞严王三昧的时候,会让你所有功课的功德都变成非常的圆满,而且变得非常的坚固。这个就是首楞严王三昧的特色。这样的一个殊胜的法门当然值得我们学习。将释此经,大科分四。壹、经题解释。贰、经文纲要。叁、随文释义。肆、结示劝修。我们看《讲义》第一页,将释此经,大科分四。我们把这部经分成四个部分来解释。首先我们“解释经题”。一般来说经题都是诠释一部经的整个宗旨整个要义的。第二个“经文纲要”。这部经的整个纲要,蕅益大师将它分为六大科,对此,我们会作一个简要的说明。第三个“随文释义”。第三科就正式地随顺经文,来解释其中的义理。最后“结示劝修”。我们把这个首楞严王三昧的法门作一个总结。壹、解释经题分二:甲一、总说。甲二、别明【第一讲:图一在评论区】先看第一科“解释经题”。经题总共有十九个字,分成两个部分,第一个是总说,第二个是别明。甲一、总说先看“总说”。这个经题是“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对这个经题,古德的解释分成“体”跟“用”的关系——内在的理体跟表现在外面的作用。这个“体”是什麽呢?就是大佛顶性。大佛顶就是我们要找到的我们的真如本性。依止这个大佛顶当作根本,发动出一个自利利他的功德,就是“如来密因修证了义”,乃至“诸菩萨万行首楞严”。所以它的一个最重要的根本,就是你要找到大佛顶。所谓的“找”,就是你的内心要跟它相应。“大佛顶”,古德说是“众生本具、诸佛所证”。我们是本来具足的,但是我们没有开显出来,佛陀把它开显出来了。“大佛顶”,我们把它解释一下——因为我们要跟大佛顶相应,一定要知道大佛顶是一个什么样的相貌。首先我们看这个“佛”,这个“佛”是最重要的。“佛”,简单地说,是一个觉悟的意思。蕅益大师解释说是“了了常知,不可昏昧”。修学首楞严王三昧的根本,就是你经常要保持觉照。古人说:心常觉照,不随妄转。其实妄想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根本不能产生觉照,你就随顺它而走。其实妄想本来是不真实的,那么它为什么能够产生那么大的作用呢?因为我们自己迷惑颠倒了。迷惑了以后,我们就跟着它走,认贼作父。所以这个地方最重要的观念就是不随妄转。《楞严经》,它不对治妄想,它认为对治妄想产生一种对立,不好。你只要保持清楚的觉照,观察你的本性是清净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根本就没有妄想。所以《楞严经》的观念是:没有妄想。,!我们在治疗疾病的时候有两种观念,一种说:“诶!我有病,我去治疗。”第二个观念是说:我根本没有病。根本没有病的思想,就是《楞严经》的思想,就是妄想本来就没有的。在本经当中,佛陀会用很多很多的方式,用七个处所、有七番的说明,来说明妄想本来就没有,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所以这个觉悟,就是觉悟到妄想是本空的。这个地方很重要,这是第一个,“佛”,觉悟。第二个,“大”。这个大是“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当我们安住在真如本性的时候,整个心量是广大的。为什么广大呢?因为它离诸对待,不可思议。这个“对待”法,它就是一个生灭法,有生有灭。所以《楞严经》它不对治烦恼,因为对治烦恼就落入生灭法。不生灭的意思是什么?在本经当中佛陀曾经讲了一个譬喻。佛陀问波斯匿王:生命是变化的吗?波斯匿王说:对啊,真的是变化的。您看我以前小时候很年轻,长大以后慢慢地很庄严,现在变得很老。波斯匿王说,我们的生命不断地迁流变化。佛陀说:你知道这个生命的变化当中,有一个东西没有变化吗?波斯匿王说:我没有发觉,我发觉都在变化。佛陀问波斯匿王:那你最早看到恒河是什么时候?波斯匿王说:我三岁的时候,母亲带我去谒耆婆天,经过恒河,所以我三岁的时候第一次看到恒河。后来,到了二十岁的时候又看了几次,我现在六十二岁又看到恒河。佛陀说:你看到恒河中有什么变化?他说:我小时候眼睛很好,恒河的水很干净,能见的眼根很清楚,所见的河也很清楚。慢慢地我眼根衰败了,看东西模糊了,恒河也比较污浊了。所以他觉得有变化。佛陀说:你眼睛看到恒河的时候,你眼睛变得模糊,但是那个见性有没有改变?你能够看到的那个清净的明了性有没有改变?你眼睛有障碍,看到的是模糊的恒河,那个是一个因缘,那随顺因缘而变化。但是你眼睛里面的那个见精(《楞严经》讲见精就是见性),那个见性有没有变化呢?他说那个没有变化。那个就是我们的大佛顶性。只要一个东西会变化,就是一个对立法。你看善恶,善跟恶永远是对立的,那这个不能讲大。我们安住在大佛顶性的时候,是离开整个对立的因缘,安住在清净的本性,那个就是大。因为它离诸对待,它没有生灭相。这是在觉悟的基础之下,发展出一个广大超越时空的相貌,叫作大。“顶”,是指它所产生的妙用。这个广大的觉悟到底有什么作用?就是“妙用无穷,不堕诸数”。这个地方的重点,就是在这个“不堕诸数”。它没有一定的形状,“数”,就是它没有一定的相貌。所以,《楞严经》它依真如本性所发挥出来的整个作用,是没有一定相貌的,就好像那个“顶”——佛陀的头顶。佛陀三十二相有一个叫无见顶相,无见顶相是没有一个人看得到的,每一个人看到的都不同。有些人看到是一个黑色的相貌,有些人看到它是一个白色的光明,有些人善根强看到金黄色的光明。所以这个无见顶相,就是它没有一定的相状,就表示修学《楞严经》的人,他在修学善法是不决定的,他依止清净心,则顺逆皆方便。以真如本性所修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没有一定的法门,这个叫作大佛顶。依止广大的觉悟,而产生无穷的妙用,这就是大佛顶的本意。大佛顶性在本经当中,强调众生本具,这个很重要。我们今天要知道一个观念,这个真如本性或者讲大佛顶性,不是说你去修习以后才产生的,不是这个意思,而是你本来就有的,你只是把它恢复出来而已,你是恢复它本来的面目。蕅益大师讲过一个譬喻。他说:有一个转轮圣王,他有七宝千子,那是一个广大富贵的境界但是他梦为蚁子——他做梦的时候,梦到自己是一只小蚂蚁,在阶梯当中去找一些琐碎的东西吃,看到人就害怕,看到比它大的蚂蚁也很害怕。转轮圣王虽然梦为蚁子,但是王体依然——转轮圣王的身体,还是没有消失掉,还是好好地在那边睡觉。只要他醒过来,就能够恢复他转轮圣王的功德。现在之所以表现不出来,是因为他在做梦,问题在这个地方。所以,我们今天不是说去找到一个新的转轮圣王,而是想办法让这个梦觉醒。佛法的根本就是觉悟啊!所有的功德是从觉悟生起的。因为我们最大的障碍就是迷惑颠倒,所以我们很多心灵的力量发挥不出来。比如说,你看“大佛顶”,这个就是我们内心的功德,这个就是在整个《楞严经》当中,我们所要找到的、我们真实的本性——“大佛顶性”。当我们找到以后依止这个大佛顶性,来产生如来密因修证了义。一切的佛陀,都是依止这样的一个“密因”。这个密因就是说,这个大佛顶是无形无相不可了知的。当你找到的时候,你心中能够产生这样的观照,也可以产生这样真实的受用,但是你没办法形容它的存在。古德说:“觅即知君不可见,不离当处常湛然。”你要去找它,找不到。但是它随时可以表现它的作用出来,所以叫作“密”。我们就依止这样的一个殊胜的密因,来修习我空、法空的智慧,而成就究竟的解脱。这是成就自利的功德。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我们也依止这个大佛顶性,来修学菩萨的六度万行,使令我们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功德,变得更加的圆满、更加的坚固不可破坏,这是成就利他的功德。所以整个自利利他的功德,就是你要先找到你的本来面目。这是《楞严经》最最重要的——找到我们生命的根本,就是“你从什么地方来?”。在无量的流转当中,到底我们生命最初的根源是什么?我们是从哪一个地方发动出来?《楞严经》讲了三卷半,来探讨这个问题,谈到我们生命的本来面目,就是大佛顶性。甲二、别明【第一讲:图二在评论区】我们再看第二段的“别明”。当我们找到大佛顶性以后,要怎么修呢?其实,说穿了就是一个真妄的问题。《楞严经》认为,一切的东西都是心的问题。他为什么会造恶业?因为他心有障碍,跟他的嘴巴没有关系,跟他的身体没有关系。你说:“诶!我这个人的手喜欢去造恶业,把手给剁掉。”没有用!问题不在手。所以祖师常说:拜佛是谁?念佛是谁?你的嘴巴不能念佛、你的身体也不能拜佛,是那一念心在拜佛、那一念心在念佛。所以我们今天要知道,一切的问题都在那一念心:一切的罪业的根本在妄想心,一切功德的根本是真如的心。所以当我们的心调整好以后,这一切的修学就上路了。所以《楞严经》的观念,就是返妄归真——怎样把现在这个妄想的心转成真如的心,这当中的关键在修学首楞严王三昧。我们过去听《楞严经》时,海公长老曾说,倓虚老和尚讲到,修首楞严王三昧有“六字真言”,我在这个地方提出来给大家做参考——倓虚老和尚说整个《楞严经》的修学,就是修学不迷、不取、不动。“不迷”是智慧,你要经常保持觉照。观察妄想是缘起性空的,它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真实,它是由外境的牵动产生感受,由感受产生想法。假设外境消失了,这个受也消失了,想法也消失了。所以它离开了外境,没有真实的体性。所以说,这个地方的不迷是智慧。第二个“不取”。对于妄想,当你知道它是缘起性空的时候,你对它绝对不要取着,你知道它存在,但是知道它缘生缘灭就好,不要取着。第三个“不动”,你的身口二业不要乱动。这里包括了整个大乘的戒定慧。“不迷、不取、不动”的修学有两条线:第一个:如果是利根人,智慧观照力特别强,修学先从“不迷”下手:首先你发现烦恼,观察它的不真实,它是由外境的刺激才产生的。你不迷,然后不要取着,最后你的身体不要乱动。所以利根人是先从智慧观照,而产生安定的力量,最后收摄我们的身口二业。另一种人根机比较钝,属于中下根的人,智慧力薄弱。没关系,我先求不动:我发觉了烦恼,它要来引导我去做错事,我没办法把它照破,没办法照见烦恼是毕竟空。没关系!我先保持不要乱动,慢慢地不要取着,最终不要迷惑,也可以。总而言之,这个“不迷、不取、不动”,你是先从不动下手,或者先从不迷下手,都可以。你都可以慢慢地把妄想的势力减少,把真实的心开展出来。当然最重要的是:你要知道你的本性是清净的。你在修学首楞严王三昧时,你根本的依止处还是大佛顶性——就是你的清净本性。蕅益大师说,大佛顶这个“顶”字,经典上说“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佛陀宣说楞严咒的时候,他自己放大光明,再从光明当中——每一个光明出现一个千叶宝莲,宝莲当中又出现一个化佛,由这个化佛来宣说〈楞严咒〉。蕅益大师说,佛陀自己宣说楞严咒不就简单了,为什么要多此一举,要变现出一个佛出来,由这个佛来宣说楞严咒呢?这当中有深义。蕅益大师说,佛有两种:一种是有为所成之佛,一种是无为所成之佛。有为法的佛是修习而成的。我们讲佛陀的功德庄严,这只有佛陀才有。你看佛陀能够八相成道,这个我们做不到的。所以经过修习所成的佛,是功德上的佛,唯独佛陀才有,不共于众生。另外一种是无为的本来佛,他是“天然妙觉,非属修成”,是每一个人都有的。佛陀在宣说楞严咒的时候,为什么要创造一个无为的佛来宣说呢?就表示说,这个真如的本性是每一个人都具足的。如果佛陀自己宣说,那这个是您才有,我们没有。因为您是修来的,是经过三大阿僧只劫的修学才有的。所以佛陀为什么要创造一个无为的佛来宣说楞严咒?就表示这个楞严咒的功德,整个《楞严经》的首楞严王三昧的功德,我们每一个人都具足。所以,只要我们肯努力,我们都可以找到我们的清净本性,然后从那个地方出发,来完成我们的修证了义,来完成我们的诸菩萨万行,使令我们的功德更加圆满,使令我们的功德更加坚固。是这一层意思。当然它的过程就是不迷、不取、不动。这六个字必须要讲十卷的经文,你就很清楚这六个字的意思怎么操作了。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贰、经文纲要分二:甲一、经文大意。甲二、修学宗趣甲一、经文大意【第一讲:图三在评论区】好,我们看第二段的“经文纲要”。我们先看第一段“经文大意”。蕅益大师把《楞严经》分成六大段:第一段是显如来藏妙真如性圆三谛理。这一段叫作“分别真妄”,分别真心跟妄心的差别。如来藏妙真如性,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大佛顶性,也就是我们说的本来面目,那个不生不灭的清净本性。这个地方佛陀花了三卷半,来发明它三种的道理。第一个是真谛理。真谛理是说明本性的不变的体性。第二个是它的俗谛理,叫随缘的作用。第三个是中道的第一义谛,就是它不变跟随缘之间的一个平衡。经文刚开始是阿难尊者去托钵,托钵的时候遇到了摩登伽女。摩登伽女跟阿难尊者过去生有五百世夫妻的因缘,所以她看到阿难尊者非常欢喜,就想要嫁给阿难尊者,并把这层意思跟她母亲说了。她母亲说:这不可以的,阿难尊者是一个出家众,你怎么能嫁给他呢?摩登伽女说:我不嫁给他,我生命就活不下去了。她母亲是一个修学外道禅定很有成就的婆罗门,因为女儿这样的一种心愿,不得已就为她的女儿持咒。持什麽咒呢?持大梵天的娑毗迦罗咒,这是一个很有力量的咒。她把这个咒持在一条毛巾上,让摩登伽女把毛巾盖在钵上,拿去给阿难尊者。阿难尊者把那个布一打开的时候,就中咒了,被这个邪咒所迷。这时,摩登伽女就诱惑阿难尊者,阿难尊者便整个迷惑颠倒了,整个落入颠倒的心中。关键时刻,佛陀知道了。佛陀在三昧当中,知道阿难尊者遇到了灾难,就叫文殊菩萨将咒往护——持着楞严咒赶快去救阿难尊者。文殊菩萨到了现前的地方,诵持楞严咒。一持下去,就把大梵天的咒给破坏了,破坏以后阿难尊者就醒过来。文殊菩萨于是把这两个人全部带回去,带到佛陀面前。我们看经文,阿难尊者哭得非常伤心。那个时候阿难尊者已经出家十二年,恨自己一向多闻,没有好好在心地上用功。佛陀说:你不是没有用功,你是很用功,但是你用错了心,你用妄想心在修行。所以你看你的功力,为什么一下子就被破坏了、那么经不起考验呢?佛陀说:你当初为什么跟我出家?阿难尊者说:我是看到您长得很庄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我就跟您出家了。佛陀说:那你这个心是依止生灭心、缘生灭的境产生一个生灭的修学。佛陀说:你这个体性是生灭的,你依止虚妄的生灭心修学,你怎么能够成就一个不生灭的果呢?佛陀说:你今天用沙去煮饭,有没有可能煮成饭?不可能。因为你根本就是沙嘛,沙非饭本嘛。所以这个时候,就带动了整个七处破妄、十番辨见,就是什么是真,什么是妄。问阿难尊者,你现在修了十二年,结果一个大梵天咒就把你破坏了,你应该要好好地找到你的本心,重新开始。这里把我们这一念心——什麽是真心、什麽是妄心,讲了三卷半的篇幅,这叫“分别真妄”,先找到我们的本来面目。第二段,示不生灭心为本修因妙三观门。当我们找到了家以后怎么做?你看阿难尊者听了三卷半以后的发愿文: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稀有。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只获法身。这个偈颂是他听了三卷半,真正开悟,明心见性以后,赞叹这个法门殊胜的话。这个时候,阿难尊者又跪在佛前,说:我现在找到我的本性了,我找到我的家了。那我应该怎么回家呢?我现在是远远看到了家在那个地方,我要怎么回去呢?这个时候佛陀说明了二十五圆通:你回家有二十五个方法,当然主要不离开六根,主要是六根门头。佛陀说:你以前从这一念心出去向外攀缘的时候,你是通过六个门——六根门头。你现在回家也是从六根门头,就路还家。当然这个地方空假中三观的修学,主要有两个重点:一个是耳根圆通,一个是念佛圆通。到时候我们会加以说明。在经文当中,讲得最详细的是这两个。这一段就是讲返妄归真,把心带回家的方法。第三段,明正助行所成伏断圆三德位。当我们回家的时候,有正行,有助行。过程中有五十五个阶位。每一个阶位,都是在转识成智,叫圆三德位。三德位,指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那爲什麽叫“圆”呢?就表示这个三德是转变而成——转烦恼障成般若德,转业障成解脱德,转报障为法身德。所以它是一个转变。我们要知道一个观念,“转变”就是说:我现在心打很多妄想,但是妄想你不能把它断灭。二乘人就是对妄想用极端的手段,把它给断灭,结果连菩提也没有了。比方说这只马是一个狂妄的马,但是你把它杀死了,你这只马也没有了。这只马把它调伏了以后,它会变成一只优良的马。对心地法门,大乘佛法用一个“转”字,转妄想而成真如。就像你这个波浪一样,波浪波涛汹涌,但是你把波浪拿走了,你也找不到平静的水。什么叫水?波浪停下来就是水。这是不二法门。起烦恼的是你这一念心在起烦恼,有一天你变成菩萨的时候,还是你这一念心,没有离开你这一念心,只是说它转变了。它以前是波涛汹涌,现在变成平静了,它的本质都是水。整个过程都是转妄成真。当然它有它的浅深的次第。在这一段经文当中,把它的浅深次第分成五十五个阶段来加以判定。,!第四段,结成经名以彰圆体圆宗圆用。这个地方,佛陀亲自讲出本经的经题,来开显本经修学的体、宗、用。当然它的体我们前面讲过了,是以大佛顶这种真如本性为根本,当作我们一个依止的体。这个宗就是整个自利的因果,就是我们讲如来密因修证了义。它的用,就是诸菩萨万行首楞严,这是讲利他的作用。这是讲到经题。第二、三、四段等于是说明它的返妄归真的方法,跟它的修学次第;第五跟第六段主要是破邪显正。当我们知道什么是妄想,当我们知道什么是真心以后,我们开始依止真心来破除妄想。但是妄想也不是一天造成的,罗马也不是一天造成的,它是无始劫熏习所成,所以你要对治它的时候,它一定会反弹出来。所以真妄交攻的时候,会产生很多邪恶的力量出来,妄想会用不同的方式来诱惑你,让你产生错误的思想,让你产生错误的行为。你应该怎么办?你要作正确的判断。所以它这个地方讲到:第五段,借破戒恶法为问端而广示七趣差别。阿难尊者说:佛陀您讲到我们的本性是清净本然的,这个我完全理解,我们的本来面目是这样子。但是佛陀您也说了,这个世界上有地狱、饿鬼、畜生,有很多的地狱。我们本性是清净的,那怎么会有地狱呢?这个地狱是有固定的地方,还是没有固定的地方?是我们的心变现出来的呢?这里讲到了六道轮回的问题。“借破戒恶法为问端”是说,阿难尊者提出一个情况:你看宝莲香比丘尼,她受了菩萨戒以后犯了淫戒,而且她还说这个淫戒是没有过失的,因为它非杀非偷,也不去偷人家,也不去杀人家有何过失?破戒以后又破见,结果现身堕入地狱。还有,琉璃大王灭释迦族,也是现身堕入地狱。那么到底地狱在哪里?既然我们本性是清净的,怎么会有地狱呢?这一段讲到业力的问题,提醒我们要好好地持戒。这是怕我们在观照清净本性的时候产生执理废事——执着空性的道理而忽略了因缘的业果。所以讲到七趣的差别。第六段,借无闻比丘为语端而备明五阴魔境。“无闻比丘”是说,有一个比丘成就了四禅。他死了以后,生到四禅天,结果天报享尽的时候五衰相现,他又面临了死亡。这个时候他内心非常地瞋恨,他以为他得了阿罗汉果,他以四禅当作四果,因为他没有听闻教理,结果他就谤无阿罗汉,谤没有佛陀,说世间上原来没有阿罗汉——你看我成就了四果阿罗汉,结果还是流浪生死。因为谤佛、谤法的关系,他在禅定消失的时候,就直接堕入阿鼻地狱了。这里说明了正见的重要。前面是破除执理废事,这一段是破除执事昧理——在修学过程当中失去了正见的观照。破戒跟破见,这两个是我们在返妄归真的过程当中很容易产生的两种过失。这两段讲得很详细,讲到破戒、讲到破见。大概一个修行人,有什么奇奇怪怪的修学,《楞严经》里面都有。古人说,《楞严经》是照妖镜,一点没有错。佛陀在那个时候就已经预知末法时代很多奇奇怪怪的修学。破戒跟破见就是在修首楞严王三昧当中所要避免的两种过失。总而言之,《楞严经》的三昧包括戒定慧。蕅益大师说:没有出世的妙戒,决无出世的定慧;若无出世的智慧,并失中道的妙戒。所以大乘的戒定慧,是互相摄受的。我们讲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楞严经》是开悟,《法华经》是成佛。《楞严经》在找本性的时候,它偏重在体性上、偏重在空性。虽然我们讲真如是不变性跟随缘性,但是《楞严经》,你看它整个把心带回家,它偏重在那个清净的本体、它偏重在那个从假入空这一部分,让我们找到我们的本性——所谓的明心见性,所谓的开悟。对于广修六度,在本经当中讲得很少很少,《楞严经》主要是把心带回家。《法华经》是让你从家里面再出来,再从空出假,广修方便,所以《法华经》讲到无量的方便,乃至于一举手、一投足皆已成佛道,只要你安住在真实的心,什么都是成佛的因缘。所以到了《法华经》,是以心力来引导法门,法门本身不是重要的。刚开始,佛陀在法门当中作了很重要的定义:说修五戒可以成就人道,修十善可以生天,修四谛成就阿罗汉,修六波罗蜜成就菩萨道。到法华会上说:那都是方便说,其实是以心为本。你发菩提心,一切都是成佛的资粮,没有这种五乘的差别。所以智者大师判教说:在方便的教法——所谓的权教当中,是用法门来摄心的。佛陀看这个人还不能了解本性,先用法门来摄持你,等到真实法开权显实以后,那是以心来摄法。你是发什么心、你修什么法门,都跟你的心相应,那是以心作根本。《楞严经》谈到的心,是本体的心,它强调把心带回家。《法华经》的心是从家里面出来,发菩提心,广修六度的心。一个是摄用归体,一个是依体起用。所以我们应该在修学次第上,先了解《楞严经》,先摄用归体;再依《法华经》依体起用。差别在这里。:()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

热门小说推荐
直上青云

直上青云

性格嚣张的林飞扬走马上任镇委书记当天就得罪了顶头上司,让大领导颜面无存,差点被就地免职,且看这个嚣张到骨子里的家伙如何凭借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勇闯重重危机,智破层层陷阱,在官场上混得风生水起,扶摇直上…...

医道官途

医道官途

天才中医凌游,在大学毕业后为逝世的爷爷回村守孝三年,并且继承了爷爷生前经营的医馆三七堂。可突然有一天,一群大人物的到来,让他的人生出现了转折,本想一生行医的他,在经历了一些现实的打击之后,他明白了下医医人,上医医国的道理,为了救治更多的人,从而毅然决然的走向了官场,游走在政军商等各种圈子。从赤脚郎中,到执政一方,从懵懂青涩,到老成练达,看凌游如何达成他心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官狱

官狱

官场,是利益的牢笼胜利者,在人间炼狱失败者,在人间监狱。爱与恨,恩与怨,熙熙攘攘,皆为利往...

官途:权力巅峰

官途:权力巅峰

官场如战场,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可陆浩时刻谨记,做官就要做个好官,要有两颗心,一颗善心,一颗责任心。且看陆浩一个最偏远乡镇的基层公务员,如何在没有硝烟的权利游戏里一路绿灯,两袖清风,不畏权贵,官运亨通。...

九份婚书:我的师父绝色倾城

九份婚书:我的师父绝色倾城

简介我叫江羽,本想一直留在山上陪着我的绝色师父,却被师父赶去祸害未婚妻了。而且多少?九份婚书!?...

误入官路

误入官路

周胜利大学毕业后,因接收单位人事处长的一次失误延误了时机,被分配到偏远乡镇农技站。他立志做一名助力农民群众致富的农业技术人员,却因为一系列的变故误打误撞进入了仕途,调岗离任,明升暗降,一路沉浮,直至权力巅峰...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