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78章何安瑶苗
“七月庚子日,楚王桢、湘王柏领湖广都司及王府护卫兵马擒杀一千四百余人,诸猺遂奔窜,向西南遁去……”
清晨,当武英殿内朱允炆的声音传出,殿内的朱元璋也高兴的抚了抚须。
一旁,沉稳许多的朱高煦只是安静倾听,结束后低头继续处理奏疏。
如今已是七月十四,距离朱高煦上次和朱元璋争辩倭患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
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朱高煦上午在武英殿陪同理政,下午则是前往颖国公、宋国公府学习,时不时与杨展、王瑄二人见面。
似乎是因为上次争辩失败的缘故,朱高煦在那次后便很少会和朱元璋争辩,只会在他提问题的时候回答。
这样的改变对于朱高煦本人来说无疑是不错的,但朱元璋却不喜欢。
如眼下,见朱高煦没有什么意见提出,朱元璋便转头看向他:
“你两位叔叔平了这瑶乱,但不久之后还会有瑶人再乱,你觉得应该如何解决?”
朱高煦低着头,并不知道朱元璋是在询问自己,倒是朱允炆见状笑着抢答道:
“瑶人叛乱,无非是因为人性贪婪,觊觎汉人钱财罢了。”
“以孙儿看来,只需要出兵平叛,即可一劳永逸。”
“……”朱允炆的回答让朱元璋皱眉,而朱高煦听后虽然觉得不对,但也没有反驳朱允炆的看法。
他牢记着冯胜的提醒,在理政的时候大多不得罪朱允炆,甚至还有意讨好。
尽管这样的做法让他自己都感觉到恶心,但是为了让朱元璋高兴,避免朱元璋认为燕府跋扈,他只能这么做。
“高煦……”
朱元璋没有回应朱允炆,而是执拗的念着朱高煦的名字,想要让他回答。
对此,朱高煦只能在心底无奈叹气,抬手作揖道:
“太孙说的不错,但一些旁枝末节还没有补全。”
尽管认为朱允炆说的不对,但朱高煦还是只能先认同附和,随后才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瑶人之中,确实有贪婪之人,但也有良善之辈。”
“孙儿以为,良善之辈并不想劫掠汉民,说到底无非是活不下去罢了。”
“但凡给他们几口吃的,他们也不会下山造反。”
“高煦……”朱允炆皱眉提醒,似乎认为他说的话有些大不敬。
“说的很好,倒是没有和下面那群人一样,闭着眼睛说瞎话。”
朱元璋颔赞同,他并不认为自己所治理的天下已经能做到人人吃饱饭。
作为一个起义出身的人,朱元璋比谁都清楚,但凡有一口饭吃,他也不会揭竿而起。
他如此,瑶人也是如此。
“孙儿以为,对于居于山中的瑶民,可以将他们招抚,安排去一些地势较为平坦的地方生活,并给他们耕具,免除三年赋税,放口粮。”
朱高煦说着他对瑶民的政策:“除此之外,还需派出能工巧匠,帮助他们修建水利,加盖房屋。”
“呵呵……”听到朱高煦的话,朱允炆打断了他:
“高煦,你说的很好,但如果这些瑶民真的那么老实就好办了。”
“以往朝廷不是没有派出官员去管理他们,招抚他们下山耕种,但他们大多都是在下山几年后再度反叛,继续上山为寇。”
说到这里,朱允炆转身对朱元璋作揖:
“爷爷,孙儿以为,对于这些作乱的瑶民,当用重典!”
他这话说出的时候,身上凛然正气,好似这些瑶民的错都是他们自身的问题,官府就一点问题都没有。
这样的姿态,朱高煦很不喜欢,但他却不能出口反驳。
倒是朱元璋平淡听着朱允炆的话,表情没有变化,不显山不露水。
官场如战场,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可陆浩时刻谨记,做官就要做个好官,要有两颗心,一颗善心,一颗责任心。且看陆浩一个最偏远乡镇的基层公务员,如何在没有硝烟的权利游戏里一路绿灯,两袖清风,不畏权贵,官运亨通。...
专栏古耽预收微臣诚惶诚恐求个收藏容棠看过一本书。书里的反派宿怀璟是天之骄子,美强惨的典型代表,复仇升级流高智商反派人设,可惜人物崩坏,不得善终。结果一朝穿越,容棠成了文中同名同姓早死的病秧...
前世被当副镇长的老婆离婚后,崔向东愤怒下铸成了大错,悔恨终生!几十年后,他却莫名重回到了这个最重要的时刻!他再次面对要和他离婚的副镇长老婆,这次,他会怎么做?...
周胜利大学毕业后,因接收单位人事处长的一次失误延误了时机,被分配到偏远乡镇农技站。他立志做一名助力农民群众致富的农业技术人员,却因为一系列的变故误打误撞进入了仕途,调岗离任,明升暗降,一路沉浮,直至权力巅峰...
要想从政呢,就要步步高,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要有关键的人在关键的时刻替你说上关键的话,否则,这仕途也就猴拉稀了...
叶峰一踏上官梯就遇到两类险情一是多种危险的感情,二是各种惊险的官斗。叶峰三十六岁就被提拔为县教育局副局长,从报到那天起就被卷入这两种险情的惊涛骇浪中。他是草根出生,却有顽强的意志和搏击风浪的能力,他像一叶小舟在惊险莫测的宦海里沉浮出没,劈波斩浪,扬帆远航,步步高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