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座下之人递换眼神,附和道:“圣人与大王手足情深,乃社稷之福。”
言谈间,婢女抬来案几和若干器具,昌王介绍:“圣人还赏赐了湖州顾渚所贡紫笋茶,与我等君臣同享。”
众人举拳遥叩圣恩。
见一仆人打扮的茶师要坐下,赵濯灵急忙起身,拱手朗声说:“大王,紫笋茶烘制而成,娇嫩脆弱,我对茶事略知一二,斗胆自荐烹茶。”
昌王笑逐颜开,尚未开口,只听一宾客道:“听说赵女史曾向慧证大师习茶,深谙茶禅之道,没想到我等有幸亲见女史烹茶。”
茶师已退至一旁,赵濯灵坐到茶案前,“刘公过誉了,诸公都是宿儒学士,通晓茶禅,我不过班门弄斧罢了。”
一老翁有心考校,遂问:“赵女史,茶道与禅理因何而通?”
赵濯灵夹起一块茶饼,放入银丝茶笼,微笑以答:“专心烹茶品茗,可清神涤思,物我两忘,断除无明,断除生死之根,断除烦恼之慧,入静达之境界。此为茶道,亦为禅理。”
众人连连颔首。
乐工奏琵琶筝笙助兴,旁立一人轻敲牙板,击节打拍,曲调悠扬清新,颇具禅味。
趁银笼在风炉上焙茶,赵濯灵把茶碾挪到面前,舀泉水入茶釜,等茶饼一焙好,就把茶釜端到风炉上。一动一举,皆有章法。
来回摇动手柄,碾碎茶饼,馀温犹在,倒入茶罗筛出细末,炉上泉水恰好大沸起泡。
赵濯灵取过盐台,撒了些许食盐,舀出一瓢热汤,快速执起火箸,利索地夹出几块红炭。
老翁掀髯对旁边人道:“这是在降热,紫笋茶嫩,水过热会烫熟,使茶汤变黄丶味苦。不愧是慧证之徒哪!”
昌王听到此话,浅露得意之色,仿佛是在夸他。
赵濯灵摸了摸釜壁,投茶叶,倒入刚刚舀出的一瓢水,以银勺击沸汤面,加快茶汤相融,将沸未沸时,熄灭风炉,乐声恰好悠然而止。
茶盏小巧,盛了十几盏,茶汤仍有馀。越窑秘色瓷青碧如玉,与茶汤融为一色。盏中汤花均匀,汤色淡绿,明亮清澈,众人交头接耳,目露赞许。
茶本兴于佛庙,僧尼用来提神修行。百年来,儒释调和,文人墨客漫游佛寺丶结交僧人丶痴迷义学理论,茶道也渐渐被带出寺庵,盛行于世,成为高雅活动,对此,文官多多少少都有了解。
“茶香清峭彻骨,”昌王抿了一口,“入口鲜爽甘甜,好茶。”
赵濯灵笑道:“紫笋鲜醇,淡而绵长,香气可久久不散。相较之下,剑南的蒙顶石花浓郁,峡州的碧涧明月鲜爽,舒州的天柱茶遒劲。最宜初春者还是紫笋,茶性温和,提神配目,和大王的气质甚为相合,可见圣人眼光敏锐。”
昌王见她神情脱逸丶侃侃而言,满脸纵容无奈,对客人们说:“赵女史工格律,笔力矫亢,今日赋诗唱和,由她做评事丶判诗高下,诸公意下如何?”
当即有人支持:“我看行,赵女史已卸官身,不在朝中,必能公正评定诗作。”
赵濯灵也不推辞,眼珠一转,“既然斗诗,大王出什么彩头?”
自从她受聘王府为世子师,昌王办了好几次诗会雅集,与当世大家丶词学名臣游乐,次次以赵濯灵为主导,品评优劣。
虞朝虽以军武立国,但历代皇帝爱好文学,上行下效,国中一派风雅,朝廷内外,赋诗唱和蔚然成风。赵濯灵酬咏斐然,学贯儒释道三家,有落落名士之风,连五姓七宗和大儒前辈都对她礼遇几分,有她做引,昌王府的宴席很快成了文臣士子的社交舞台。
——
和往常一样,月上柳枝梢,宾客方散,住在坊外的被仆人带去客房休息。
赵濯灵最后一个走,昌王亲自相送,二人并肩而行,穿过小桥,走入回廊。
阴错阳差中,仕途无望的宋立海认识了神秘女子,从此一步步走上了权力巅峰...
草根男人赵潜龙怀揣为民之念,投身仕途。且看他如何一路横空直撞,闯出一条桃运青云路,醒掌绝对权力醉卧美人膝...
前世被当副镇长的老婆离婚后,崔向东愤怒下铸成了大错,悔恨终生!几十年后,他却莫名重回到了这个最重要的时刻!他再次面对要和他离婚的副镇长老婆,这次,他会怎么做?...
要想从政呢,就要步步高,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要有关键的人在关键的时刻替你说上关键的话,否则,这仕途也就猴拉稀了...
专栏古耽预收微臣诚惶诚恐求个收藏容棠看过一本书。书里的反派宿怀璟是天之骄子,美强惨的典型代表,复仇升级流高智商反派人设,可惜人物崩坏,不得善终。结果一朝穿越,容棠成了文中同名同姓早死的病秧...
叶峰一踏上官梯就遇到两类险情一是多种危险的感情,二是各种惊险的官斗。叶峰三十六岁就被提拔为县教育局副局长,从报到那天起就被卷入这两种险情的惊涛骇浪中。他是草根出生,却有顽强的意志和搏击风浪的能力,他像一叶小舟在惊险莫测的宦海里沉浮出没,劈波斩浪,扬帆远航,步步高升。...